培养孩子抗挫力的三个要点
为人父母,想得更多的是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环境,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,同时也包括情感、心理等精神需求,惟恐让宝宝受一点儿精神或情绪上的不良刺激,总是呵护备至。可是这样养大的孩子面对困难容易不知所措,容易退缩、失败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:“不要担心挫折,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。”那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呢?有三点要注意。
要点一:学会小心地放手
孩子在1岁以后就已经不是完全无助的婴儿了,他们学会了走路、吃饭、说话、控制自己的身体,甚至已经开始承受各种挫折,比如断奶、学走路。这时候的他们既很脆弱又特别坚强。他们可能一遇到困难就哭,比如玩积木、拧瓶盖什么的,甚至会发脾气,这样的反应在这个阶段是非常正常的。孩子在这些过程中开始体验“能力——自信——掌控力”这条关键的抗挫折路径。也就是说,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、成功地做好某件事,获得信心,并有信心自主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。在这个阶段,父母最关键要做好两件事:
1. 控制自己“帮忙”的欲望
一些父母怕孩子自己处理不好事情,干脆自己动手帮孩子,这样孩子就没有实际参与的经验,无法了解成功的过程充满困难,以后当他遇到挫折时,就很容易放弃或者发脾气,或者习惯于依赖成人的帮助。
2.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
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“我也没不放手啊”,但给孩子的时间是不够的。朋友问孩子几岁了,孩子羞涩或犹豫了一下,大人就已经抢先说了出来;孩子穿鞋,一下子没穿上,或者费劲地尝试了几次以后,爸妈就稳不住了。其实只要孩子还在努力地尝试,或者在简单的鼓励下仍然没有放弃,就应该继续等待他们自己寻找解决办法。
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以上两种情况出现,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,学会“一分钟”原则:等一分钟再出手。给孩子一点时间自己找解决方案,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,是否这件事情真的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,还是可以容忍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节奏。一分钟当然是一个大概的时间,大家可以自己调整,但核心是多一点耐心和宽容。
另外,要注意不要放手太彻底,让孩子尝试一些他们的能力还做不到的东西,比如太早认字、学数学、尝试一些竞技性运动、模仿大人画画、做一些复杂的家务等,孩子在生理上就还没有准备好去做这些事情,就会觉得特别沮丧、损害他们的自信心。家长要注意挑选和控制事情的难度,把一件事情分解成一些简单的步骤,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去尝试。
要点二:正确地夸奖
如何夸孩子还有学问吗?一大堆赞美的词往上堆,每天聪明、漂亮、天才轮着说,看见孩子取得一点成就就赶紧补上一个大大的拥抱和惊喜表情……这样的夸奖方式未必能帮助孩子打造抗挫折的能力。
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Carol Dweck在他的思维方式理论中提出,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是在任何领域通往成功的基础,这些人能够主动挑战更高的要求,不断突破能力的天花板。而不正确的夸奖方式可能会导致成长型思维的反面,即固化的思维。
Dweck教授让一组孩子做了一系列的谜题,从简单的开始,不断变难。一部分孩子发现题变难以后开始抱怨、退缩,甚至有些装作自己本身就对这件事情不屑一顾。这些孩子的思维相对固化,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停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。
在实验中有那么一两个孩子面临更难的题兴致盎然,对他们解不出来的那些题感到兴奋、着迷。他们就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,对他们而言努力才是最重要的,一切都可以经过努力的尝试而得到改善。所以他们对挑战是充满期待和兴奋感的,他们愿意在完成一次次新的任务的时候去感受自我的提升。这几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性。
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成长型思维呢?在幼年的时候父母的夸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夸努力、夸过程,而不是夸特质、夸速度或正确性
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好的夸奖的例子,一个妈妈在孩子做好一个很难的拼图以后是这样说的:“你花了半个小时时间,尝试了各种办法,一直没有放弃,最后在妈妈没有帮忙的情况下做好了这么复杂的48块的拼图,太棒了!你知道吗,这就是坚持!是一种特别好的品质。”
这句话里描述了孩子整个过程中的细节,比如“尝试了各种办法”、“一直没有放弃”,也描述了取得的成就“这么复杂的48块的拼图”,这些对细节的描述是对孩子正确做出这个成就的方式的总结。最后还告诉孩子“这就是坚持”,这叫做情感反馈,让孩子很轻松的就在实际经历中理解了坚持这个词的含义,并且通过这样的强化,让他们觉得这样的品质是他们可以做到的,从而建立了自信。
要点三:保护孩子的自信
有三种教育方式,会非常“有效地”导致孩子丧失抗击挫折的能力,家长们一定要避开。它们分别是恐吓、过度控制和当众揭短。
恐吓
当孩子调皮捣蛋时,父母为了制止孩子胡闹,经常恐吓孩子说,“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”、“你再闹就让老虎把你吃了”,“你再不听话,晚上就把你关进小黑屋”等等。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安静下来,但换来的往往只是短期效果,从长期上来讲,没有让孩子真正建立起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。更糟糕的是,这些话会给孩子带来相当大的心理隐患,会导致孩子的胆怯和懦弱,这种话术最好从家庭中消失。
过度控制
不少家长对孩子事无巨细的要求过多,超越了他们的年龄和能力,在心理学上被叫做“过度控制”。如果孩子没有按规定的时间睡着觉,没有吃完盛好的一整碗饭,没有在早上该便便的时候如愿拉出来,家长就会批评、斥责孩子,甚至体罚孩子。久而久之,孩子不敢在父母面前说个“不”字,只能服从、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、也不敢轻易去尝试新事物。这样做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,最终造成懦弱、缺乏勇气和抗挫折力。被过度控制的孩子长大以后将面对非常多的心理和生活问题。
当众揭短
家长都有跟其他人交流自己孩子的愿望,小区里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们三五个聚在一起,最喜欢的话题大概就是评论自己家孩子的优缺点。“我们家这个就是特别胆小”、“妞妞上次摔了一跤,再也不敢去搞那个攀爬架了,真是拿她没办法……”这种感叹一出,总是一片附和或评论。有时候孩子闯祸了,家长也立刻在外人面前大声地批评孩子,而且各种扣帽子、翻旧账,似乎这样可以显示自己严格的家教。
这个时候,在一边玩耍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呢?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,不需要太注意,但其实孩子的听力理解能力是远早于口头表达就发展起来了的。当孩子每一次听到来自家长的评价,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,无形中的刺激会强化孩子的弱点,进一步打击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信心。当众揭孩子的短,更是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,特别是对那些天生比较敏感或胆怯的孩子。
孩子的成长是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的,不贴标签、不随意评判,用成长型的思维去面对他们,控制住我们自己的言语,保护他们幼小的自尊,相信他们能够突破各种局限、解决各种困难,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学会的育儿之道。
